镜头切换。
云南深山,一位傈僳族老人背着竹篓,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一种珍贵的野生菌——松茸。
他布满皱纹的手,轻柔地拂开落叶,眼神专注而虔诚。
旁白:“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,人们采集、捡拾、挖掘、捕捞……穿越四季,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。”
画面跟随老人的脚步,穿越密林,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。
找到松茸那一刻,老人脸上绽放的笑容,质朴而动人。
紧接着,镜头又跳跃到东海之滨。
晨曦中,渔民们驾驶着渔船驶向大海。
镜头深入水下,捕捉着鱼群游弋的灵动画面。渔网撒下,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渔民们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上。
旁白:“大海,同样慷慨。但每一次扬帆出海,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和对收获的祈祷。”
画面聚焦在一位老渔民布满老茧的手上,他熟练地处理着刚捕捞上来的新鲜海鱼。
镜头语言克制而深情,没有刻意煽情,却将人与土地、人与食物、人与家庭、人与传统之间的深厚情感,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第二集是主食的故事。
宁波慈城,四代同堂围坐捣年糕。
晚粳米经捶打变得柔韧,曾孙女宁宁踮脚递上艾草。
旁白温情:“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,孩子们带着阿公阿婆亲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。等宁宁长大,她可能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,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,承载着家庭的味道,也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。”
听到这番话,邵毅府有些动容。
他就是浙江慈溪人,在尚海出生。
年轻时在南洋闯荡,老来在港岛休养。
但这么多年,小时候的年糕味,他至今都还记得。
最后,画面终了。
旁白声适时在清流潺潺间响起:
“从黄土高原的糜子馍,到岭南水乡的河粉;从兰州拉面的江湖豪情,到宁波年糕的血脉记忆——
主食是中国人对土地的驯化,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图谱。
它朴素如一碗米饭,却承载着家族延续的密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