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全合情合理且合法呀。
朱皇帝越想越觉得靠谱,干脆又笑眯眯地说道:“那个啥,宁阳县衙改制的事儿,要不要一块儿抄过来?”
李善长直接捋着胡须笑了笑,说道:“上位圣明,臣觉得宁阳县衙改制的事儿早就该推开了。”
宁阳县衙改制的事儿,中书省或者说内阁也不是没有抄过。
比如说宁阳县衙早就已经不再是原本的知县——佐贰官——六房书吏制,而是知县——副知县——职能课制。
在原本的模式下,一个县衙里正经八经拥有官身的是知县、县丞、主簿、典史,结构上与朝廷六部保持对应,设立户、礼、工、兵、刑、吏共六房,六房书吏没有官身。
而被杨少峰改制之后的模式,则变成了知县加常务副知县加分管副知县,六房也被改成了杨少峰自己所熟悉的工业、农业、教育、交通、卫生等职能课,每个副知县分管一摊子。
反正杨少峰也是抄作业。
可能抄得不够十全十美,但是在职能清晰、责任到人方面都比原本的模式更有优势。
尤其是衙役这部分。
在原有模式下,衙役和书吏属于雇佣制,吏部、户部会根据上县、中县、下县的划分,设定每个县不同数量的衙役和书吏编制。
有编制的衙役和书吏没有官身,但是能够拿到朝廷给的俸禄。
简单来说就是吃皇粮的。
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每个县的具体情况又有很大差别,有的县可能只需要四五十个衙役和书吏就够用,有的县可能一两百个都不够用。
地方的官老爷们要办好差,所需要的人手往往会超出吏部、户部所规定的编制数量。
多出来的这部分,就属于“帮闲”性质,通常都是由官老爷们用县库里的钱来雇佣。
表面上看起来,有吏部编制的和县里自行雇佣的衙役、书吏都差不多,实际上却是差出了十万八千里。
说白了,有吏部编制的这部分衙役和书吏,他们拿的是国库调拨的俸禄。
而没有编制的这部分衙役和书吏,他们拿的则是地方官府从县库、府库所支出的“工钱”。
李善长捋了捋胡须,一边斟酌一边慢慢说道:“臣忽然想起来驸马爷说的一句话。”
“和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是谁?”
“不是知县老爷,而是那些书吏和衙役。”
“绝大多数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几次官老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