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第一次发现,他们的领袖,所看到的,已经不仅仅是眼前的这场战争。
他看到的,是战争之后,那片更加广阔的、属于这个民族的未来。
“凤凰”特战旅的训练基地,被设在了太行山最深处的一处绝密山谷里。
楚云飞,将他毕生所学,都倾注到了这支部队的身上。
训练,是地狱式的。
每一个队员,每天都要进行二十公里的负重越野,要在两分钟内,完成三百米的障碍跑,要能在任何姿势下,对五百米外的目标,进行精准射击。
他们学习的,不仅仅是杀人的技巧。
他们还要学习驾驶、爆破、通讯、医疗急救,甚至还要学习简单的外语和伪装侦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楚云飞的目标,是要将他们每一个人,都打造成一个能够独立作战、独当一面的“全能战士”。
那批德制武器,被他发挥到了极致。
MG34通用机枪,被他创造性地,组建成了“游猎火力小组”。一个小组三个人,一个机枪手,一个弹药手,一个观察手。他们可以像狙击手一样,进行远程的精确压制,也可以像突击队一样,进行近距离的火力扫荡。
MP40冲锋枪,则成了每一个队员的标准配置。配合他们学习的近身格斗术和室内突击战术,让他们在狭窄空间里的作战能力,呈几何倍数的增长。
短短三个月的时间,“凤凰”特战旅,就从一支刚刚组建的新部队,淬炼成了一支浑身散发着冰冷杀气的、真正的钢铁雄师。
他们的存在,是独立旅的最高机密。
他们,是张合手中,那张轻易不会掀开的、最致命的底牌。
而在根据地的另一端,太原兵工厂,则呈现出了一派与“凤凰”基地截然不同的、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在张合“军民融合”的指示下,兵工厂被分成了两个部分。
一部分,继续生产武器弹药,保证部队的战备需求。
而另一部分,则在伊藤和几名从敌占区“请”来的老工程师的带领下,成立了“民用机械研究所”。
他们的第一个课题,就是张合亲自定下的——制造根据地自己的拖拉机。
这个课题,在当时看来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没有图纸,没有设备,甚至连合格的钢材都没有。
但张合却力排众议,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支持。
“没有图纸,我们就自己画。把我们缴获来的日军卡车、坦克,都给我拆了,一个一个零件地研究。”
“没有设备,我们就自己造。用我们现有的机床,去改造,去拼接。”
“没有好钢,我们就用最笨的办法,百炼成钢!我不要求它跑得有多快,长得有多好看。我只要求它,皮实,耐用,能耕地,能拉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