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怀玉斟酌片刻,缓缓开口:“防的是突厥残余势力的侵扰,抚的是那些愿意归附的部落。”
他手指地图几处要害,“这些关隘需要增兵加固,同时应当派遣使者前往这些部落,给予适当赏赐,分化瓦解潜在威胁。”
李承乾眼中闪过赞许之色:“与本宫想的不谋而合。怀玉,即日起你便负责起草详细的边防策略,三日后我要看到初步方案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秦怀玉单膝跪地,声音铿锵有力。
之后,李承乾又与秦怀玉详细讨论了边防策略的诸多细节,越谈越是投机。
他发现秦怀玉不仅熟读兵书,对边境地形、部落风俗也颇有研究,显然是下过苦功的。
“怀玉果然大才。”李承乾由衷赞叹,“有你在东宫参谋军事,本宫放心多了。”
秦怀玉谦逊地行礼:“殿下过奖。末将才疏学浅,还需多多向殿下请教。”
又寒暄片刻,秦怀玉方才告退。待他离去后,李承乾立刻召来张三。
“程家兄弟和尉迟宝林今日表现如何?”李承乾问道,眼中带着期待。
张三躬身回禀:“程处默、程处亮天未亮就去了蓝田大营,亲自督导新兵操练。听说处默将军亲自示范马术,处亮将军则与士兵比试箭法,军营士气大振。”
李承乾嘴角微扬:“这两人倒是急性子。可有惹出什么乱子?”
“并无乱子。”张三回答,“相反,两位将军与士兵同吃同练,很得军心。只是。。。”
他略一迟疑,“处亮将军立了个规矩,箭术不合格者不得吃饭,已有数十士兵饿着肚子继续练习。”
李承乾闻言大笑:“好!严师出高徒,就该如此!那尉迟宝林呢?”
“尉迟评事一早就去了大理寺,直接调阅了积压多年的卷宗。听说已经驳回了三起判决,要求重审。”
张三顿了顿,“大理寺的一些老官员颇有微词,但尉迟评事据理力争,无人能驳倒他。”
李承乾满意地点头:“宝林刚正不阿,正是大理寺需要的清风。那些老油条也该有人治治了。”
听到他们都如此迅速地进入角色,并且干得有声有色,李承乾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“果然都是可造之材!”
感叹过后,李承乾又在东宫殿中踱步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决断。
秦怀玉等人的表现令他欣慰,但杜构这样的大才远在宋州,实在可惜。他当即整了整衣冠,起身往太极殿而去。
太极宫内,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。见太子求见,他略感意外,放下朱笔:“高明,你今日前来,所为何事?”
李承乾恭敬行礼:“儿臣听闻慈州刺史杜构三年来政绩卓着,修水利,劝农桑,去年考评得上上。如此良臣,若长居地方,实为朝廷损失。”
李世民目光微动,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太子:“杜构确是能臣。不过你为何突然关心起一个外州刺史来了?”
李承乾从容应答:“儿臣近来研读《贞观政要》,深感治国之道,首在用人。
杜构乃杜如晦长子,家学渊源,又在地方历练多年,政绩斐然。如今朝中正需这样熟悉地方又通晓政务的干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