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昀这小子,明明身怀韬略,却总喜欢藏在王岚身后,不显山不露水。
如今青州危局,正是需要能人之时,他偏要推孙昀一把,让他在徐远伯乃至更高层面的人物面前露露脸。
看他往后还如何藏拙!
徐远伯将信将疑。
孙昀确有急智,但应对一县流民与解决波及数州的灾荒,其间差距何止千里?
连他和坐镇州府的州牧大人都束手无策。
一个少年书童,真能有办法?
但见谢起言之凿凿,想到阳和县近来确实秩序尚可,工程也在推进。
他沉吟片刻,终究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占了上风。
“也罢!”
徐远伯站起身,“既然如此,我便去寻那孙昀一问!但愿他真如谢兄所言,有救时之策!”
看着徐远伯匆匆离去的背影。
谢起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浮沫,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。
徐远伯离了谢起的小院,并未立刻去寻孙昀。
而是在阳和县城内走了走。
他身为青州学政,虽主要精力放在府城,但对治下各县风貌亦有大致了解。
然而此番亲眼所见,心中震动非同小可。
街道之上,虽不复往日繁华却也秩序井然。
最令他惊异的是城墙方向,远远便能望见许多身影在劳作。
流民们虽衣衫褴褛面有菜色,但在明确的分工和监管下,搬石、和泥、垒墙……
各司其职,忙碌却不见混乱。
这与他在府城周边所见,流民聚集、人心惶惶、时有骚动的情形,简直天壤之别!
他又来到王家设立的粥棚附近。
只见队伍排得老长,却无争先恐后的拥挤。
更让他瞳孔微缩的是,他亲眼看到分粥的仆役,将一勺明显掺杂了沙土的粥倒入一个老者的碗中。
那老者非但没有怒色,反而千恩万谢,捧着碗走到一旁,小心翼翼地吹着热气,大口喝了起来。
旁边还有几个看似管事的人,正对着名册核对,似乎在记录出工情况。
“粥中掺沙,筛选真正饥民;以工代赈,化乱民为劳力,稳固城防……”
徐远伯喃喃自语,心中的轻视早已荡然无存。
“这阳和县,竟真被治理得如此有条不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