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诱惑极大的战略。
一旦成功,确实能最快速度、以最小代价结束这场战争,成就他万历朝又一赫赫武功,也能让李成梁功成名就,圆满收官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比起旷日持久的消耗,无疑更符合他的期望。
但风险也同样巨大。
大规模调动水师深入海峡作战,胜负难料。
倭国水军并非纸糊泥塑,万一主力决战失利,不仅前期战果可能付诸东流,甚至可能威胁到朝鲜本土和山东沿海的安全。
而且,将如此重任寄托于跨海封锁,对后勤和水师将领的决断力是极致考验……
不过,小规模的侵扰,这是能做到的。
朱翊钧沉思片刻,一时半会也下不定主意。
作为天子,朱翊钧求的无非就是一个稳,而将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得到的大胜,同样有着一定的诱惑力。
两种画面在他脑中交织。
一方面是大胜之后,四海承平,万国来朝的盛景……
另一方面是万一失利,损兵折将,战事延长的窘境……
许久,朱翊钧缓缓睁开眼,他提起朱笔,在那份奏疏上略作沉吟。
他并没有立即批准李成梁的全部请求——调动浙直水师牵扯过大,暂不可行。
但他写下批示,原则上同意了李成梁关于扩大海上破交作战、力争切断对马倭军补给线的战略方向。
并着重强调:“着山东巡抚、登莱总兵、水师提督等官,务要同心勠力,审时度势,选派精锐舟师,广布哨探,伺机而动,痛击倭奴粮道。然海战凶险,尤须持重,不得浪战,以保全实力为要。所需粮饷器械,兵部、户部即议速拨,不得延误。”
这是一道充满了权衡的旨意。
它赋予了前线将领更大的主动权和战术灵活性,支持他们采取更积极的进攻态势,但也隐含了告诫,朝廷支持你们打,但要打得聪明,要确保胜利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