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部的几位主官,每日里算账,算得脑壳都要秃了,一个个的,“浑欲不胜簪”!
也就是楼彧,初来乍到,还没有彻底遭受户部繁重工作的荼毒,这才保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。
呃,话题扯远了。
书归正传,楼彧昨晚一夜未眠,脑中将此次赈灾所需的钱粮、布匹、药材等等物资,大致的估算了一下。
楼彧还根据西南地动时,自己亲历的赈灾现场,制定了一系列的赈灾条陈。
天亮后,进了宫城,在宫道上,他一边走,一边火速在笏板上写下了一组组的数据,以及十几个关键词!
此刻,站在大殿上,楼彧抱着笏板,开始有条不紊的禀报着。
圣人和太子,听了楼彧这条理清晰、数据详实的回禀,冷肃的面容上,飞快的闪过一抹满意。
不愧是楼含章,就是靠谱!
不管是行军打仗,还是国计民生,他都能极好的筹划、完成。
楼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赈灾方案,其他官员也都纷纷赞同。
尤其是一些老资历、年岁大的朝臣,看向楼彧的目光,很是复杂。
有钦佩,有怅然——
唉,果然是江山辈有才人出啊。
楼含章才二十多岁,还是个毛头小子呢,却已经成长得这般好。
年少俊彦,天之骄子,不负盛名!
楼氏好福气,竟有此等卓越的子孙。
连带着,近几年快要成为透明人的楼谨,都因着楼彧的关系,被文武官员们投以羡慕、嫉妒的目光。
楼谨:……楼彧确实优秀,可惜,早已不是他的儿子。
对于当年的种种,楼谨说不出后悔与否。
他只知道,他彻底失去了楼彧这个儿子。
唯一庆幸的是,楼彧虽然对亲生父母冷漠,却对家族还有几分看重。
不管是堂房的楼嫖、楼姚,还是同父同母的弟弟楼琅,楼彧都愿意提供帮助。
安国公府虽然失势了,但楼家的新一代,却已经在成长。
楼家军不在了,楼氏子孙却依然会屹立朝堂之上。
这般想着,楼谨心底的那抹纠结与不甘,似乎也被抚平了。
父子离心就离心吧,只要楼氏富贵,他楼谨就还是楼家的功臣!
朝堂上开始热闹起来。
楼彧“抛砖引玉”,户部的其他主官纷纷“查漏补缺”,还有六部其他官署的官员,也都争相上奏。
经过一番讨论,更为具体、更为可行的赈灾方案新鲜出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