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怕一万就怕万一,万一吐蕃人在某个山谷中设了埋伏,自己不就嗝屁了嘛!
就算没有埋伏,大军走在没有道路的戈壁中,万一迷路缺水,那也会跟着受罪,万一染病了怎么办?
所以李瑛的计划是让李钦、李抱玉率领五万大军跟随向导先走七八天,等拉开距离之后,自己再率领骑兵追上去。
然后寻找一个有水源的地方扎营,再等待步兵继续行军七八天,然后再率领骑兵追上去。
如此不断的反复循环,既可以鼓舞军心士气,又能保障李瑛自身的安全。
李钦与李抱玉领了圣旨,随即拔营出征。
由李铁率领四千骑兵跟随向导提前先行,两人统帅大队人马驱赶着牛羊随后,并与驻跸伏俟城的大唐皇帝保持密切联系。
就在大军出征之后,李瑛又命颜真卿给自己推荐的数十名斥候与吐谷浑牧民快马疾驰,每人携带半个月的干粮越过大军,翻越昆仑山,深入可可西里寻找抵达唐古拉山的道路。
“只要你们能找到出唐古拉山的垭口,朕重重有赏,首功赏赐黄金一百两,封子爵。
协从人员赏赐黄金三十两到五十两不等,官职、田地根据你们表现应有尽有。”
李瑛在椅子上正襟端坐,对单膝跪地的斥候与牧民许下重赏。
其中一个肤色黝黑,一脸沧桑的牧民问道:“陛下说的唐古拉山莫非是当拉山?”
“应该是吧?”
李瑛不太肯定,但听发音两者似乎有些相似,“反正翻越这座大山之后就会进入吐蕃境内,可以一路直抵逻些城。”
这牧民道:“我有个亲戚似乎知道这条道路,当年隋军攻破伏俟城的时候,他祖父曾经跟着可汗逃到了勃律国。”
李瑛喜出望外:“这可真是太好了,那你把他带上一起去探路,如果能够找到,朕必有重赏!”
很快,这些斥候与牧民每人骑乘两匹快马,携带了半个月的干粮与开水,迅速离开伏俟城向南寻找道路而去。
接下来的几天,李瑛便率领骑兵在伏俟城休息,同时等待李钦的消息。
从青海湖到后世的格尔木这一段地势平坦,一马平川,而且高原上凉风拂面,并不像在平原上行军那般炎热。
这支队伍行军路程超过了一万里,在过去的半年内又从沧州徒步四千里抵达了青海湖,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,即便在高原上依旧行军神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不过七八天,这支唐军就已经向南挺进了六百里路程,并派遣使者返回伏俟城向皇帝禀报。
“看来朕有些小瞧大唐的将士们了!”
接到大军穿越柴达木盆地的消息之后,李瑛立刻率领一万五千骑兵离开伏俟城,顺着路上的车辙急速前进。
把牛羊交给步兵驱赶之后,骑兵的速度再次提升到日行两百多里,很快就抵达了茶卡盐湖附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