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老板一家子还在那栋楼的沙盘前热火朝天地指点江山,嗓门高亢,洋溢着一种纯粹的、砸钱买快乐的满足感。
而“捡了钱”的李乐,则在由衷的感慨煤老板的热情,真是朴实无华且枯燥。
可一想到二十年之后,这里的房价预期和如今4300一平的价格之间的增值幅度,一种类似于“骗傻子买走糖纸,自己留下巧克力”的微妙负罪感刚刚冒头,就又被“市场经济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”的强大逻辑“啪唧”拍回了地里。
这些从地底挖出“黑金”的豪杰们,用最原始的现金美学和最质朴的观念,在楼市、股市、所有的商业逻辑里横冲直撞。
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消费哲学背后,其实藏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直接应对,既然看不懂大势,那就用钞票砌一道防波堤。
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理解世界,煤老板们不过是把井下的生存逻辑搬到了地上,认准矿脉就全力投入,倒也是种人生智慧。
李乐摸着下巴,冲田胖子嘀咕道,“瞅见没?这就是煤老板们的经济学原理,世上没有一套房解决不了的问题,如果有,那就再加三十万。”
田胖子乐得肚皮直颤,“好家伙,买楼跟买白菜似的,还带现场竞价的。我以为就我吃牛肉面加份牛肉就算炫富了。”
“你懂啥?这叫钞能力的精准投放。在这群人的财富观里,钱不是货币,是打通人际关系的冲击钻。他们不信合同信手印,不认贷款认现金,不是粗鲁,是另一种层面的效率至上。”
“当财富洪流席卷而来时,最先被重塑的不是山河,是人的行为逻辑。”
“瞧见没,”李乐笑着掂量了下手里的购房合同,“我赚的是装修费,人家赚的是一家子住在一起的圆满感。各取所需,皆大欢喜,这就是市场经济最朴素的和谐。”
一句话,说的对面仨若有所思。
“行了,走啦。”李乐起身,叹口气,“不到一小时,花了我两百多万,今年还没过完呢,兜里就没钱了。”
“屁两百多万,你特么刚挣的三十万怎么不说?”
“三十万,什么三十万?”
“嗨,嗨,看见没,这人又要回去报假账了啊。”
“扯淡,我是那样的人么?”
“你不是?证明一下。”
“干嘛?”
“你现在就给你媳妇儿打电话,把今天的事儿坦白了。”
“我花我的钱,我们是互相独立的个体。”
“既然都吃上这行饭了,还谈啥独立。”
“嘿,打就打,我又不是。。。。。哎,手机没电了。”
“用我的。”
“手机号忘了。”
“我这里有。”
“换号了。”
“噫~~~~”
吵吵闹闹的离开了售楼处,只留下身后一个加价三十万买房的传说,给煤老板的故事集增添了一抹亮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