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一想到这些,朱皇帝的脸色不禁又黑了三分。
礼部!
要不是礼部那些个混账东西,咱抄作业的速度原本能更快一些的!
现在可倒好,咱抄作业的速度慢了,咱大明十几所大学的进度也跟着慢了!
真是杀光他们都解不了咱的心头之恨!
对了,礼部的重建也是个麻烦事儿。
这回挑选的礼部人手,可不能再出现教材案的情况。
朱皇帝在心里胡乱着礼部的事儿,李善长则是继续说道:“除了县学、州学和府学以外,社学更是重中之重。”
“根据工部、户部和礼部所统计出的数量,大明现在有社学一千五百三十八所,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州县都有一所社学。”
“但是宁阳县、登州府所辖十县,以及燕云一带二十五个县,却都各自有好几所社学。”
“以宁阳县为例,因宁阳县下领八社,县城内被分做十六闾,故而就有十六所社学,其中外八社每社一所社学,内十六闾每两闾一所社学。”
“登州府府治蓬莱,基本上与宁阳县的情况差不多,也是有十几所社学。”
“随着这几年一直在往宁阳、登州两地迁移百姓,这十一个县的社学数量也在逐年递增。”
“基本上就是以社学代替义学、私学、族学,并逐年禁之。”
朱皇帝嗯了一声,随后也皱起了眉头。
大明的社学数量一直在增加。
但是不可否认,民间也一直存在大量的义学、私学、族学。
义学的数量不多,基本上不用考虑。
私学大多是科举不第的秀才们所办,这是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生计所在,也是民间百姓读书的主要途径。
而族学则是那些乡贤士绅或者豪商巨贾们自己所办。
相对而言,族学里所教授的学问,要比私学所教授的学问更加高明。
尤其是在涉及到为官之道这方面,因为很多乡贤士绅本身都读过书甚至做过官,所以,族学明显比私学更有优势。
也就是说,私学和族学在不知不觉中就拉开了差距,这一点在科举的策论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,也是“家学为官”这四个字的根源。
但是吧,要增加社学的数量,逐渐禁止掉私学和族学,就意味着要增加钱粮的支出——盖社学要钱,教书先生的俸禄也要钱,社学孩童的衣裳、笔墨纸砚、餐食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