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这就完了吗?
并没有。
太史季带着三位兄长的尸体和刚刚写完的史书准备离开王宫时,急匆匆地来了一个熟人。
史书并没有列出此人名字,只知道此人的氏是“南史”,所以将其称为“南史氏”。
南史这个氏,一看就知道也是写史的,但没有太史那么权威。
南史氏看到太史季之后,第一句话不是致哀,而是追问。
史书你如实记载了吗?
太史季就把史书拿出来给南史氏看。
看到“夏五月乙亥,崔杼弑其君。”这句话后,南史氏大喜,称赞太史季果然不愧是史家。
那问题来了,这南史氏跑来干啥?
按照惯例,太史家的人如果被杀光了,就该南史家的人来当史官了。
没错,南史氏是特地提早赶来这里,只等崔杼杀了太史季之后,就立刻入宫再写史书的。
事情到这,不用说也知道南史氏若入宫之后会写什么。
那必须是“夏五月乙亥,崔杼弑其君。”
这就是名动天下的齐国“崔杼弑君”案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它和晋国的“赵盾弑君”案一样,都是华夏史家刚直脊梁,直笔写史的证明。
而如今金幕中这位齐国的太史敫,毫无疑问就是当年太史家四兄弟中某人的后代。
他的祖先们既然如此刚直,太史敫对礼法这方面规矩会坚持到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执拗的地步,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。
刘恒再度感慨。
“如今的史官似乎都没有之前那种刚直风骨了。”
即便是司马迁,也不敢在汉武帝活着的时候发表《史记》。
刘邦呵呵一笑,悠然道:
“风骨其实还是有的,但你也要看到大一统王朝发展的现实。”
春秋时代上百个诸侯国,战国时代也有十几二十个。
这么多诸侯国都有史官,一个国家发生什么大事,别的国家史官有时候也会记录。
就好比崔杼弑君这种震惊天下的大事,大家都愿意记载。
崔杼哪怕是杀光了太史家,再杀光了南史家,甚至杀光了所有齐国史官都没用。
别的国家史官一听齐国同行遭遇这种事情,怎么可能不立刻提笔记录?